叫嚣与沉默之间:当声音成为权力的游戏

"叫嚣"一词在当代语境中常被赋予贬义色彩,指那些喧闹、无理、缺乏实质内容的吵闹声。但若我们深入探究这个词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,便会发现一个更为复杂的真相:叫嚣本质上是一种声音权力的争夺战,是被压制者试图突破沉默螺旋的绝望呐喊。在这个信息爆炸却又观点趋同的时代,理解叫嚣现象不仅关乎语言表达,更触及社会权力结构的深层运作逻辑。叫嚣者之所以叫嚣,往往正是因为他们的声音在常规渠道中无法被听见;而那些指责他人叫嚣的人,则可能在不自觉中维护着既有的声音等级制度。
叫嚣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现象,有着悠久的历史演变轨迹。在中国古代,"叫嚣"原指战场上士兵的呐喊,《左传》中便有"叫嚣乎东西,隳突乎南北"的记载,形容战乱时期的混乱场景。随着时间推移,这个词逐渐从描述客观现象转向带有价值判断的批评用语。明清小说中,"叫嚣"开始与"市井无赖"的形象挂钩,暗示缺乏教养的喧闹。到了近现代,特别是五四运动时期,"叫嚣"一词常被保守派用来贬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激烈言论。这种语义变迁本身便折射出社会对特定声音的排斥机制——将不受欢迎的观点污名化为非理性的噪音,而非值得倾听的声音。
法国思想家福柯在《话语的秩序》中揭示了话语与权力的共生关系:谁有权定义什么是理性讨论、什么是无理叫嚣,谁就掌握了社会的话语权。当代社会中,主流媒体、学术机构、政治精英往往扮演着"话语守门人"的角色,他们界定了何种表达方式是可接受的,何种是该被边缘化的。当弱势群体试图挑战现有秩序时,他们的声音很容易被贴上"叫嚣"的标签而遭到消音。2011年"占领华尔街"运动中, *** 者被主流媒体描绘成一群无理取闹的叫嚣者,而非对经济不平等提出正当关切的公民,便是这种机制的典型例证。
德国社会学家诺伊曼提出的"沉默螺旋"理论为我们理解叫嚣现象提供了另一视角。该理论认为,人们会不断观察周围意见分布,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派时,因害怕孤立而倾向于保持沉默;反之,感知自己属于多数派的人则更敢于发声。这种动态导致少数意见越来越沉默,多数意见越来越强势的螺旋效应。在这样的社会心理机制下,"叫嚣"可能是少数群体打破沉默螺旋的最后手段——通过提高音量、采用激烈言辞来对抗被边缘化的趋势。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民粹主义领袖的崛起,某种程度上正是长期被忽视的群体通过"叫嚣"方式强行进入公共讨论空间的结果。
社交媒体时代为叫嚣现象增添了新的维度。一方面, *** 平台理论上为每个人提供了平等的发声机会;另一方面,注意力经济却奖励那些最刺耳、最极端的声音。算法优先推送能引发强烈情绪反应的内容,使得理性温和的声音反而被淹没。在这种环境下,"叫嚣"不再只是弱势群体的无奈选择,更成为一种有效的传播策略——越极端,越能获得关注;越偏激,越能形成声浪。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,社交媒体上愤怒情绪的表达比中性内容传播速度快六倍,这种"愤怒红利"直接激励了 *** 叫嚣文化的泛滥。
在公共讨论日益两极化的今天,我们或许需要重新思考对待"叫嚣"的态度。简单地将某些声音斥为无理叫嚣并加以排斥,只会加剧社会的撕裂。更为建设性的做法是追问:为什么这些人感到必须通过叫嚣才能被听见?他们试图表达什么被忽视的正当诉求?加拿大哲学家泰勒指出,真正的多元社会不仅需要容忍不同声音,更需要建立"承认的政治"——通过制度性安排确保每个群体都能获得平等的尊重和表达空间。只有当人们确信自己的声音会被认真倾听时,才会放弃叫嚣的策略,转向更为建设性的对话方式。
叫嚣与沉默看似对立,实则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——都是声音权力分配不均的产物。一个健康的社会,应当在叫嚣与沉默之间找到平衡点:既不容许叫嚣破坏公共讨论的基本规则,也不应纵容沉默螺旋压制边缘群体的正当诉求。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叫嚣,也不是更多沉默,而是更多真正被倾听的声音。毕竟,民主的本质不在于所有人同时说话,而在于每个人都有被听见的平等机会。在这个意义上,理解叫嚣背后的社会心理,或许是我们重建公共话语空间的之一步。